查看原文
其他

最有效的安慰方式,只需一句话

武志红主创团 十点读书 2024年10月06日 18:31


如今,很多人都活在一种低能量状态中:

在做事情的时候非常吃力,常常陷入被动无助;

在人际关系中,难以分清边界,维护自己利益;

这个状态持续时间久了,对自己的信心也逐渐丧失。

他们内心有很多悬而未决、似是而非的痛苦,消耗着他们的能量,占据了心智空间,一边回避,一边焦虑。

那么这样的困境是怎么产生的,又该怎么办呢?

我想从一个故事开始谈起。


最近,许久不联系的朋友梨子,邀约吃饭,明确提出有事相求。

因为过往的交情,我欣然应允前往。

她已经在职场上做到了中层,但是有诸多的消耗,希望我能帮她分辨。

“你知道吗,我这个班上得太痛苦了……”

她今年35岁,生育之后精力分散,体力下降,目前不上不下,光是维持目前的位置就用尽了全力,更别提往上爬。

她就职的是私人企业,很多人真的是把公司当成家,一干就是10年。

公司效益好的时候,老板和员工其乐融融;

这两年效益变差,氛围开始变得紧张。

产后回来的她,经常接到边缘任务。


她内心有怨怼和焦虑,但都不能表现出来,于是找我倾吐:

比如老板是不是在准备把自己最后价值榨干,然后甩掉自己?

比如领导某句话什么意思,是不是在点我做得不够?

我最开始几次,都是安慰和反驳:

没有啊,你已经做得很好了。

会不会是担心你,想让你稍微过渡一下呢?

她是不是对谁说话都这样啊?

……

但这些话像是石头投入大海,毫无效果,不被吸收。

在她焦虑输出了半个小时后,我问了一个问题:

“如果你想的这些,就是真的呢?”

她愣住,然后身体往后靠了一下,说:

那很简单,谈利益。

我要为我自己争取。

说完这句话,梨子脸上的焦虑和怨气消散了大半,眼神多了一些坚定感。

我们两个会心一笑。不管事实将如何发展,但此刻心里有个石头落地了。


其实,非常多人都有相似的心理困扰,例如:

一个爱情/婚姻中患得患失的人,在伴侣的一字一句和每个行为举止之中,寻找证明“他究竟爱不爱我”的证据;

一个被家庭过度忽视和压榨的孩子,内心渴望父母的关心,但又忍不住绝望地想:

他们不开心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,自己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就让他们自豪了……

这份痛苦就好像是对面有一个黑暗的坑,他们往里面不断地问、不断地填,但都得不到回应。

从我的观察来看,走不出这种消耗,和两个东西有关。


首先,是对外界评价的过度依赖。

对很多痛苦的人来说,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外界如何看待自己。

如果外界觉得自己不够好,那么自己将毫无价值。
  
仅仅是一个否定的眼神,一次没有回应的对话,都会成为一次心灵地震,让本不稳固的自我支离破碎。

生杀大权在别人手上,自己能做的就是揣摩对方究竟什么意思,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动作去应对。

困境在于,外界的反应,是不可控的。

当一个人过多地投注精力在不可控的外部世界,内心必然失控。

只有将注意力投注于自己身上,才能逐渐找回掌控感。

这就是为什么梨子在回答完我的问题后,会变得坚定。


这也是为什么在咨询当中,当来访者反复地问“他爱不爱我”“这句话是在指责我吗?”,咨询师总会重复去问来访者:

你的感觉/感受是什么?


如果是,你的感受是什么?


如果不是,你的感受是什么?


当别人这么做这么说的时候,你的感受是什么?


这个问题之所以那么关键,是因为当我们总是过度谈论别人的时候,我们的自我消失了。

而回答这个问题,是为了让你的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,让你的自我一点点出来,而不是一味只从外界这面镜子看待自己。

从而,你开始能够基于自己的感受、喜好,从“被动”地应对,逐渐转变为做出“主动”表达。

由此,局面才会从失控,慢慢变得可控。


走不出消耗的第二个原因,是对“不确定感”的恐惧。

追求确定感本是人之常情,但对于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,确定感是第一重要的事情。

因此,当他们因为得不到确切的回应而痛苦时,语言的安慰犹如隔靴搔痒。

而越是肯定他们的痛苦,甚至夸大痛苦,才能帮助他们走出痛苦——

例如当一个朋友反复地跟你说“伴侣好像不爱自己了”,你回应“嗯,他不爱你了,那你怎么办?”,他们的内心可能会反而会比之前更坚定。

这因为你提供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:确定感。

人在确定的痛苦面前,是更有力量的。

因为让他们变得焦虑不安的,不是痛苦本身,而是不确定、未知。

这就好像一个人被蒙住了眼睛,你往他头上滴水滴。

水滴本身并不致命,真正折磨他们的是脑中的想象。


一句“是的”将他们的想象转化为现实:

“是的,你说的可怕的事情一定会实现的”

“是的,你所担心的,都是真的”

“你不够好,你不被重视,你可能会被抛弃……”

关键是:然后呢?然后呢?然后呢?

人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痛苦,是因为被自己脑中的想象,和过去的负面体验困住。

当你去否定对方的想象,其实就远离了对方的感受。

他们会觉得你无法体谅自己的痛苦,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不确定感和不安。

但如果你和他站在一起,一起不安,一起焦虑,甚至一针见血,直接坐实——

“是的,你害怕的都是真的”。

这样做,是为了帮助他们“完成想象”——

将不确定的痛苦,变成确定的痛苦;

将注意力从不可控的外界,转变成可控的“我能做什么”。

这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,在水中挣扎时是最可怕的,而当他们掉到水底,脚踩到了地面,反而能触底反弹。


回到开头那位朋友梨子,我们再见面时,她脸上全是坦然。

原来,她产后刚回归工作时,精神紧张,所以领导不敢委以重任;

后来看她在最新一个项目准备充分,自信争取,便让她负责带领。

她说,即使最终领导没有选择她,她也不会慌了。

因为在做准备的过程之中,她就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,成长了什么。

在那一次谈话之后,她内心产生了一个声音:

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。

无论失败还是成功,我都需要抓住自己能抓住的东西。

这便是一个人的“主体感”——不管外界如何变化,我内心都有一个自己,稳稳在那里。

这个过程,就如心理咨询之中的一句话:

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.

唯一的出路,就是穿越。


穿越对不确定、失控的恐惧,找到自己的掌控感,抓住自己能抓住的,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继而,悬而未决的痛苦会慢慢消退,我们的能量得以恢复,心智空间也会打开——

面对不可控的外界,以自己为起点:

我的感受是什么?我的需求是什么?


我能为此做什么?


我在这个过程中,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?


最终,我们能够至少拥有一个稳稳的内核,去应对生活的诸多不确定,待我们生长得更有力量,也许所谓的外界又是另一番风景。

「在看」+「分享」愿你我都能穿越不确定,掌控自己的内心。



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!
金牌主播夏萌出镜,带你重读经典
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,短视频里学知识
欢迎点赞关注
本期解读:苏轼





作者 | 陈轻轻,来源:武志红(ID:wzhxlx)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

主播 | 沙漠之狐,微博@狐狸爱CUC,公众号:笙夜时间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▼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十点读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选择留言身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